时尚

在县城开服装店比新消费品牌更懂营销,比电

发布时间:2023/4/19 12:31:23   

锌刻度,作者

黎炫岐,编辑

李觐麟

01年,中国市场对于“下沉”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近几年来,各个行业在互联网的助推之下,先后冲入抢占下沉市场,或苗头初显、或战事正酣、亦或是已白热化甚至黯然离去……

不论是新兴的消费品牌,还是已然成熟的电商平台,没有谁愿意轻易放弃“下沉市场”这块蛋糕。而张青清,已经在下沉市场待了七年。

七年前,张青清开始在西南地区的一座县城内做服装生意。货源从韩国东大门,到国内工厂店,经营方式从实体门店+代购到会员模式+社群,张青清似乎一直敏锐地知道时下的消费习惯是什么,也看得见风口的方向,但她也同样明白,盲目跟风并不稳妥。

这七年间,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经历了高光时刻又黯然退场;直播电商、社群营销成为了每个品牌、平台都在强调的关键词,又频频暴露弊病;服装代购的命运也跌宕起伏……

令人有些许惊讶的是,张青清却在小县城里靠着不太一样的商业逻辑,顺利地玩转了互联网营销的许多形式,不同于盲目依赖流量和营销,也不同于固守传统思路,张青清既紧跟时代的方向,又有所权衡,最终走出了一条自己的“下沉”之路。

即便张青清所在的县城只是一个微小的样本,张青清个人摸索出的这条运营之路也有其特殊性,但或多或少,张青清这七年的“下沉之路”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也或许提供了一道窗口,让浮躁而脆弱的新兴品牌以及行业得以窥见另一种更冷静,也更长久的路径。

将韩国“东大门”开到县城

时间倒转回起点。年,3岁的张青清想好了要在自己出生的小县城开一家服装店。

这座县城位于四川盆地中偏西北部,距新一线城市成都公里。尽管坐拥农业大县和人口大县的名号,但它终究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县城。若是从飞机上俯瞰,也很难寻其踪影。所以,年轻人不断流失,奔向周边市区。

但张青清喜欢县城里的这份闲适,更重要的是,“成本低”。彼时张青清手里资金不算丰裕,“除了店面装修,家里还出了10万给我作为启动资金。如果是到市区开店,除了店面租金更贵,我可能还得租房供自己生活睡觉。”

以眼下的租金其实也能看出县城与市区经营成本的差异,张青清店面约30平米,其所在的*金路段如今租金约为元-元一个月,而对标成都市类似地段相同面积的店铺,月租金可以高达6元。

所以,没怎么纠结,张青清就下定了决心。唯一耗费时间多点的环节,就是选址。“人流量得大、租金得性价比高、最好是周边小区环境也不错。”最终张青清的服装店坐落在了一条长约一千米的路段,路段两端都是三岔路口,中高端的居民楼正拔地而起。七年后再倒回来看张青清这个决定,就不难看出她的远瞻性,这条路后来因两侧的银杏树竟也成为了当地的网红路。

店开起来了,货源便至关重要。彼时,淘宝开辟出的“双11”已经做到了第五届,网购早已不是陌生的词汇,不少实体门店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尤其是服装行业,网购平台的店家们不必再受困于租金,同一件衣服,总能给出实体店无法承受的低价。

“当时大家买衣服已经知道要上淘宝去比价。”张青清明白,如果不能找到更低价的货源,就只能找更独特的货源。“当时淘宝上很多都是从国内进货挂上去卖的,我就想着要不去国外代购一些独家的款回来卖,客户们也就很难去比价。”年轻的张青清原本自己就有找韩国代购的习惯,时下韩剧也正火,韩国东大门也备受年轻人青睐,于是张青清决定去韩国东大门谈货源。

事实上,自年初韩剧在中国大火之后,“韩风”曾一度热俏。而短短几年间,韩国东大门也从一个本地线下服装批发市场,变成了“中国人扎堆”的服装贸易中心。

据“芒种故事”报道,到年,东大门很多店铺,有一半的销量,都是来自中国客户。年前后,东大门街边全是中国人,“韩国人已经很少会过去逛街了,你进到店铺里,能听到档口的韩国老板都在讲中文。”

“与国内女装市场相比,东大门的更新频率更快,档口基本保持着每周1-次的上新,生产周期一周,所以可以让我持续上新。”张青清第一次飞往韩国选货,就暗自觉得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而在跟各个档口的韩国老板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也越发明晰后期如何做,“选品肯定是最重要的,既要款式流行又要比较有特点;另外一定得会搭配,无论是店里模特的搭配还是客人来店里时我推荐的搭配,甚至是后来我发朋友圈的搭配图,都要好看,要潮”。

于是,从年开始,几乎每个月张青清都会飞一次韩国,常常是凌晨落地就奔往东大门,“其实蹲在那儿做代购的很多,再晚了档口外面基本上都还是正在打包的行李箱。”慢慢地,张青清有了自己熟悉且稳定的档口货源,也积累了搭配经验,“我坚持了大概一年时间,每个月都要亲自去选款,去谈价,一年后慢慢变成了一个季度去一次,然后会跟档口那边保持电话或者邮件联系,比如补货,或者要临时增加一些突然流行的款之类的。”

而县城上因为代购资源较少,张青清店里的衣服完全不同于县城的其他传统服饰店,款式更新,搭配更潮,有着得天独厚的竞争力,“所以第一年其实我很快就回本了,也积累了不少稳定客户,甚至有很多年轻人都是回老家突然来我们店逛了逛,发现我们是韩国东大门的衣服,回到大城市了也会在我朋友圈看衣服然后直接下单让我快递过去。”

但在那时,周边市区的年轻人仅是张青清客源的一小部分,更大一部分还是留在县城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其实我选款时很注重衣服的质量和品位,我不会选那种虽然很流行但看起来质感很差的,大部分我们店里的款都是我确定我和朋友会愿意穿出去、我妈妈也愿意穿出去的,所以定价也并不会太低,甚至可能会和成都市的消费水平齐平。”张青清知道,“这样可能会筛掉一些客户,但留下的肯定都是精准的,和我品位一致,且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客户。”

开分店对标快时尚,建社群玩转私域流量

从年到年,张青清的韩国东大门之路没有停歇过。

而中国的大市场也不断发生着改变,在年,海外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已经连续五年保持每年开店近0家的扩张速度;而HM集团则在年-年间,在中国每年开出了约家门店。

凭借快速开店、快速更新的时尚元素,海外快时尚品牌们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

哪怕是在县城,张青清也感受到了这股来自外部的压力,“因为从年开始,我认识的很多客户都是老家在我们县城,平时都在成都市或者周边市区甚至北上广那些地方,我的确能感受到他们找我下单的频率降低了,而一些快时尚品牌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定价差别也不大。”

但如果贸然调转方向,放弃韩国东大门的风格转做偏欧美风的快时尚服装,张青清觉得风险也很大,“一方面老客人习惯了我这里的风格,贸然改变可能会流失,另一方面如果我没有很好的货源,价格上没有竞争力,就算转变风格也没有太大意义。”

于是,从年秋季开始,张青清开始寻找转型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了两条可行的思路,一是从年开始,由于直播兴起,不少网红店铺开始成型,店长或者模特凭借个人穿搭魅力带货,成为一个趋势;二是不少服装网店背后的货源——广州十三行正紧跟着转型,无论是快时尚还是网红品牌推出的服装,广州十三行的档口都有价格更低的同款货源。

顺着这两条思路,张青清做了两个改变,一是在前期积累的客源基础上,靠小规模的直播来增加黏性,为了让这些内容更精准地触达客户,张青清在年拉了第一个客户群,名为“韩国单预订”,“本来只是想试试看,结果拉着拉着第一个群就满了,后来又拉了个群,两个群大概五六百人吧,对于我们这种小体量的实体店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张青清的会员群

那时候,张青清还不知道,“社群”这个概念会成为日后许多行业的关键词。

“我其实也不太想跟风做网店,所以我的直播基本上就是找个直播平台播给我的老客户们看,主要就是不停换穿搭,提前一天就把几十套穿搭配好,挨着穿给他们看。有时候也直接发视频,或者照片,都分享在我朋友圈和群里。这条路径其实不怎么适用于拓宽新客户,更多就是群里的会员会来看。”

拓宽新客户的路径是另一条,年,张青清开了第二家店,紧靠着以韩风为主的老店,风格定位为潮流快时尚,货源则来自于广州十三行。“我会明确告诉客户这个店的货源就不是韩国的,但同样是我去档口挨家挨户选款选品,对标的就是快时尚的那些款,但我的定价就会更低一点。”张青清告诉锌刻度,“其实我平时也逛那些快时尚品牌,所以我知道他们因为货太多,基本上不怎么搭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47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