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尚 >> 时尚优势 >> 学管理的ldquo社恐rdquo
张维是年夏天正式到重庆大学出版社工作的。这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过去,似乎只有中国经济一枝独秀。 品行业对中国的热情和期待抵达历史高度。张维回忆:“恰逢各大时尚品牌涌入我国,无论是 品牌还是小众的设计师品牌,都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外加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的推动,大家的时尚热情一下就被点燃了。当时还没有时尚大V,明星也还是演员或歌手,没有KOL这层身份,大家接收时尚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影视、网站和时尚杂志。时尚图书品类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情感类、美妆类,属于生活类或艺术类下属的一个特别小的板块。经过多次讨论,我们觉得可以将时尚作为一个文化板块来做,让读者既看到时尚设计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传统工艺的精湛、设计理念的不断突破与融合,同时也看到其背后的残酷的商业逻辑、过度的浮华、阶层的桎梏、 的异化……”
张维
就这样,成为重庆大学出版社的正式编辑不久,张维就开启了他在时尚文化、时尚艺术类图书出版领域的探索。年又推出了时尚学术系列“身体、服饰与文化”。所有时尚类的图书迄今出版了多个品种,重印率达到90%。
张维并非艺术类专业出身,他毕业于重庆大学管理类专业,方向是出版经营与管理,读书期间,就一直在重庆大学出版社实习,到研究生毕业正式入职时,实际已经有两三年的出版从业经验。
张维说,重庆大学出版社最吸引他的是包容和信任的企业文化,以及扁平化的管理。“新编辑进社后会有老编辑带,有点像师傅带徒弟。一年以后就能自己选择出版方向进行选题规划,领导对编辑新的想法、新的出版板块开发大多都很支持,鼓励编辑多出差,多见世面,很多新的编辑成长都很快。”张维强调:“我们社的管理是特别扁平化的,每个编辑除了能直接和部门领导沟通选题之外,还能直接和分管社领导沟通,甚至一个封面把握不好,都能直接敲总编的门。内部沟通成本很低。”
无疑,张维当年就是重庆大学出版社那些成长很快的新编辑之一,如今的他,作为重庆大学出版社北京出版中心的主任,已经成为国内时尚类图书出版的知名“IP”,一些全球 的时尚艺术类出版商在向中国授权时,经常会向代理人提出,某本书只同意授权给重庆大学出版社和张维的团队来出版,只相信张维做的书能够达到他们的要求。
肤浅的不是时尚,
而是看待时尚的目光
张维坦陈自己曾经是一个特别喜欢买买买的人,收入一半都花到了买衣服、家居用品上。但“我们出版时尚文化、时尚艺术类图书的目的,不是鼓励大家去 消费和盲目地追求时尚。而是希望帮助大家理解当下的设计、潮流文化背后的思想源头或思考逻辑,帮助大家不被年龄或境遇所焦虑,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尚。”
他举例说明:“比如《迪奥的时尚笔记》,迪奥并没有鼓励大家买 品,而是讲述了一些简单、实用、基础的搭配原则”。
“再比如美国时装协会委托纽约时装学院教授同时也是律师界的大牛汉德写的《风格法则》,作者在书中为不同阶段的职场男士着装提出了建议,他明确不鼓励初入职场的人买名牌,而是应该选择一些质量可靠价格适中的单品,这样才既符合职场需求,又不失面子和着装礼仪。”
张维解释说:“那些喜欢炫富和盲目崇拜 品的人,并不是真正时尚的人。而是被 品或 品策略奴役的可怜人。多看看好的时尚文化类图书,或许可以帮他们解脱。”
正如那本他责编的《 的》,实际是一部深度剖析时尚界黑幕的纪实类时尚读物,其推荐语是:“克制住买买买的冲动”“花少的钱,享受极具价值的、真正的 品”“成为一名‘穿出来的思想家’”。
另一方面,就像张维所策划的“身体、服饰与文化”系列中的《前沿时尚》序言中提到:时装记者罗宾·吉芙汉曾被老同学质疑“时尚?这是什么?你为什么不做些真正的内容呢?”张维希望通过这些阐述时尚的图书,为时尚正名,让人们能够大胆承认自己热爱时尚而不再被视为脑袋空空。《前沿时尚》以及《时尚的启迪:关键理论家导读》都是对“时尚是肤浅”的有力回击,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