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古人使用的英语课本,原来他们是这样学英语

发布时间:2024/7/31 13:44:54   
古代的对外贸易也是很发达的,几千年前的古代商人就开始跟外国人做生意了。比如那条著名的丝绸之路,还有明朝的郑和出使西洋,这些都是贸易行为。因为古代的交通不发达,所以进口洋玩意那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而中国的瓷器和茶叶,在西方世界那也算是硬通货,很受外国人的喜爱。如此巨大的市场,自然而然就有很多人干起了国际贸易的买卖。比如说明朝的时候,因为倭寇的侵扰,朝廷为了沿海百姓的安全下令实行禁海,即使这样依然有许多人私自出海同外国人做生意。因为没有得到朝廷的允许,所以这些人都是属于走私商。像明朝时期的王直,就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走私商。当时浙江舟山附近有个双屿港,就是这些走私商人的集散地,十分地繁华兴盛。后来因为这些走私商人中,有人私通倭寇,被朝廷派兵摧毁了。到了清朝的时候,起先朝廷也是不怎么乐意和外国人做生意的。到了清朝末期的时候,这个事情就不是朝廷所能决定的了。西方人仗着船坚炮利,打开了清朝的大门,逼迫朝廷开通了不少的通商口岸,把大量的西方商品倾销到清朝。这些通商口岸的开通,使得当地的商业贸易也逐步的兴盛起来。不少清朝人靠着同外国人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那么可能很多人就好奇了,清朝人不懂英语,是怎么跟这些西方人沟通的呢?下面小编就来说说清朝人是怎么跟老外沟通的。想要跟洋人沟通,首先得会他们的语言。当时因为英国势力强大的原因,英语在世界上也是非常通用的。很多其他国家的洋人来清朝做生意,说的也是英文。当时清朝的商人们学英文,也就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特别是年轻商人,经常嘴里蹦出一些半洋半中的语言,显得不伦不类。清朝人学习英语的手段,其实跟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大家小时候学英语,对于记忆还不是很牢固的单词,都会在旁边用同音汉字做一下记号,清朝时的人学英语也是这么做的。当时流行的学习英语的小册子,都是在英文旁边用汉字标注了读音。做买卖肯定要讨价还价,外国人要是问你这怎么卖,卖多少?在小册子里都能找到相应的答案。比如说东西只卖一半,小册子里就是这么写的“Tosellonehalf”,下面的汉字注解就是“土,衰而,混,哈夫”。小编我英语也不是太好,这个“one”为什么注解不是“萬”而是“混”呢?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00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