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尚 >> 时尚介绍 >> 中国时尚40年走进巴黎秀场,走回巷尾街头
年春天,著名的法国设计师皮尔·卡丹,受到邀请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一场时装观摩秀。
这场特殊时期后举办的第一场中国时装秀,被以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入场券被严格控制,只允许外贸与服装界的人员进入。
皮尔·卡丹带来了8个法国模特和4个日本模特,在民族文化宫内一个临时搭起的T台上走猫步。兴之所至,一位金发女模特在T台中间停下,撩起长裙的两襟,露出三角裤。台下,那些穿着蓝灰制服、屏住呼吸观看的中国人,被吓得目瞪口呆。
“像在躲避着一种近在咫尺的冲击波”,一位在场的记者这样描述[1]。
但时尚的种子却因此埋下了。几年后,中国本土艺术院校走出了一批年轻人,他们向往着自己设计的服装能够穿在中国人身上。年,毕业于浙江美院染织专业的吴海燕就是其中之一。
年,吴海燕迎来了她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机会。“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表演厅里座无虚席,昏暗的舞台上灯光渐闪,吴海燕的8位模特手持流苏低垂的竹编灯笼、身着手绘的丝绸衣服,翩翩而至,如同敦煌壁画里的飞天。
93年“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
目睹这一幕的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给震住了,他们从未想过原来中国传统文化还能有如此生动的表达。吴海燕一举斩获金奖。吴海燕也成功吸引了海外的注意。日本三菱集团找到吴海燕,想把她的作品推到海外去。对方诚意十足,连具体的策划方案也想好了,就在双方摩拳擦掌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三菱集团递来了一纸合同,让吴海燕傻眼了:这不是卖身契吗?[2]三菱曾承诺将吴海燕打造成中国的“森英惠”,这并不是夸夸其谈。当时,欧美时尚界已为日本设计如痴如狂了数十年。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先后来到聚光灯下,全球刮起“日式美学”风暴,迟迟不肯退场。然而,四十年后,中国和日本在时尚界交换了位置——作为原宿潮流的代表品牌,BAPE在年黯然卖身给香港的I.T集团;在伦敦、纽约和巴黎,UmaWang、HAIZHENWANG等设计师品牌成为了买手店的香饽饽。时尚话语权的更迭并不只是朝夕之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中国设计师们已经等了太久。做衣服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设计都是海外设计的学徒。吴海燕留校任教时期,国内没有完整的服装教育体系,她没有教案教材,也没有实践经验,只能从归国友人送来的服装设计丛书中自学立体剪裁。年,浙江美院才开设服装设计专业,同年,中国服装服饰学会才成立。成长于90年代的王汁(UmaWang),拿的是另外一个辗转数年才成名的剧本:年从东华大学毕业后,她先是为香港品牌Lacoco做了三年主设计师,然后远赴伦敦圣马丁求学,以UmaStudio为名开始接到一些海外公司的设计订单。“我的经纪人告诉我不能用UmaWang,如果被大家知道是中国设计师,会影响销售”,王汁在Numero的采访[3]中回忆,年时,UmaStudio的产品在巴黎售卖的效果很不好。“老外觉得中国人只懂抄袭,不太相信会有真正的中国设计。”年,王汁把品牌名改为UmaWang,她从面料开始研发,从庞贝古城、教堂文字和电影画面中汲取灵感,并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成为了继VeraWang与AlexanderWang之后,又一个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