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尚 >> 时尚介绍 >> NOWRE5周年,一切都太快了
早一阵子我们就一直在想,眼看马上就要临近NOWRE5周年的纪念日子了,我们到底要在今天给大家推送什么样的内容,毕竟庆祝的那些贺语,自己给自己讲好像也不太合适。
去年4周年之际,我们就在这天为大家总结了NOWRE的内容结构,以及这个团队每天都是怎么运作的,所以本着「不炒冷饭」的心态,今年我们就不再多谈自身了。也正因如此,我们创始人就提议不如谈谈一些身外事,例如行业近五年里的一些现象?正好这些年间我们也身处其中。
五年里发生的现象,听起来就是个很模糊的话题,一开始我也很头疼,到底该从何谈起?毕竟我们已经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了,一天里听的看的干的都那么多,别说五年前的今天大家还能不能清晰记住点什么,连上周五去了哪儿可能也要思索一会儿吧。
一时间要罗列起这几年的痕迹,然后再重新筛选整理,就像要点评每天都在飘的云朵一样,你能说出哪天的形状最美,哪天的速度最快吗?毕竟我也不是最强大脑的选手,实在有心无力。 就只剩下了感叹,这一切也发展得太快了,甚至让人不曾感觉到每天留下过什么印记。相信大家都能有差不多的体会,今天还能刷爆朋友圈的事,很多时候一觉睡醒就连话题都变了,搭不上话,你这天就落伍了。
思来想去, 也是一场空,只体会出来一个「快」字。
不过,成事多靠无心插柳,灵感也是说来就来。快,本来不就是一种现象吗?来去之快,就是这个行业目前相当突出的现象,体现在方方面面上。
我尝试把这个快字套到某些事件、品牌甚至某一件单品之上,都能够找到一些代表性的例子。然后又把快字代入到行业不同的领域里面去,也能发现很多可以说得通的个案。整个行业的发展之快,令很多事情产生了变数,导致催生出不同的现象和发展走向,让价值、观念甚至结局都变得更加多元。
时尚领域的格局,基本上在短短几年之间就实现了连锁效应般的「洗牌动作」,也是速度的一种反映。几个主要集团下的多个传统时装屋几乎都换上了新一轮的设计师阵容,造就出时装屋之间全新的博弈擂台。
社交网络的帮助下,时尚被曝光于全球角落,当每个人都拥有对时尚发表评价并让价值互相产生影响之后,过往的界限就已经被彻底模糊,被瓦解阶级观念的时尚不再专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高与低之间的距离开始被拉平,时装所体现的价值已不能再用以前的标准量度了。然而,许多时装品牌陆续拥抱的青年文化,亦伴随着网络时代下的多元价值不断衍变着。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请来了《YOHO!潮流志》新任主编、同时为时装品牌SANKUANZ设计师的上官喆来一起探讨。
当YOHO集团找到你的时候,你有过考虑的过程吗?
考虑了大概一周吧,和SANKUANZ中国与欧洲的团队都认真讨论过这个事情。团队担心的原因是,SANKUANZ的发展目标与定位已经很明确,YOHO杂志之前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否适合。对于我个人担心的原因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有强烈的个人坚持和喜好,在媒体上我是否能保持公正,另外我能否能为商业牺牲内容的纯洁性。
让我们决定参与到YOHO杂志中的原因和「calling」有关,我们姑且将它称作为使命,这个词也是YOHO杂志12月刊会讨论的主题。我一直认为如果中国的创作者能在全球文化中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那一定不是一个人的成功能做到的,一定是一群人的成功才能成就那个局面。而且这一群人不是一个小圈子,或者三两好友,而是真正能代表中国创造力和真实面貌的一群人,也许是互不相识的一大群人,他们不断的创作,并且持续让世界看到。
我觉得媒体是有这样的责任的,而不是作为一个商业信息的出口,作为一个消费主义机器里的齿轮。在中文杂志里我没有看到有这样作为的杂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它有可能可以在这个必将到来的进程中起到作用。也许这个动因很理想化,但是它是让我相信这个事情,并且对其抱有热情的 原因。
在你所在的行业里面,这几年间让你觉得变动 的是什么?是自身的视野还是受众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怎样的?
自身的变化很明显,这个变化体现在视野变得更广也同时变得更窄,因为越来越了解这个行业和它运作的方式,所以视野变得更广阔,但也因为了解了这些,目标也变得越来越聚焦越清晰,从向外看转变到向内看,寻找自身身处在时代浪潮之中的特征和真实之处。
电商的出现到普及,4G出现到手游,手机端的社交软件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青少年群体的年龄迭代,这些巨大的变化都发生在这十余年间。时装行业在这个时间里,在全世界都是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变成呈现在时装对于世界变化做出的反映,他呈现了更丰富的人口特征,讨论社会议题,比如欧洲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时装的核心从技术进入到观念中。在创作中,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从一个通道转换到另一通道的转变。
撇开庞大的消费力后,从近年你了解到的年轻人现象看来,还能感受到年轻人的什么是让你觉得这是好的?
无论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是一样的,当我们熟悉历史了之后,会发现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变化的只是某些关键因素被替代了,就像在一个公式内数字的变化,但是人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如果有什么变化是好的,我觉得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聪明,不容易被狂热和主义煽动,这才是时代真正的进步。
几年前《DAZED》的主编被请去参与HELMUTLANG的品牌事务,《POPEYE》前主编木下孝浩也加入了UNIQLO。而在国内,从事时装设计的你又被请来负责YOHO杂志的主编职位,你自己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行业之间的交集看似很重叠,但实际上是两回事,对吗?
在互联网时代,没有什么是孤立的。劳动工具的变化,对所有生产都有着跨时代的意义。我们所说的跨界,其实是关键工具变得相似了。在技术变得专业化和规模化后,创造力和观念就成为一个关键工具。行业与行业的区别很多时候只是在技术上的区别。当技术变得普及后,创造力就成为了竞争力。
我看你把 期的杂志主题拟定为「地下俱乐部与青年文化」,也知道你比较喜欢clubculture。纵观上世纪的历史,青年文化的形成很多都伴随着小众音乐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循序渐进地发展着,背后跟青年的思潮变化、社会环境都存在着关系,但目的基本上都是对抗主流文化。不过现在,无论是何种文化或现象,它们都会快速被网络曝光,只要稍有苗头后就会被商业资本接管,高度投机、宣传和催化,目的从对抗主流变成迎合主流文化从而促进消费,这让本来处在文化里面的人也很沮丧。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青年文化该怎样才能有机地发展?还是说现在连土壤都已经没了?
这个世界早都不是二元的世界了,有什么是真正需要你对抗的呢,你需要对抗的永远是你自己的意识。长尾理论不仅体现在经济中,也体现在文化里。主流文化,亚文化的差异和对于世界的影响早已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抛弃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我们对青年文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