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

指南者留学利兹学姐如何看待正课与语言班的

发布时间:2023/10/14 15:59:59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53303318890248&wfr=spider&for=pc
大家好,我是指南者20fall学员,来自利兹大学PCI学院CCE专业。目前我已经完成了利兹大学语言中心的全部课程,并且通过了全部形式的结课考核,顺利拿到了unconditionaloffer,我的正课也于9月28日正式开始了。总结经验并对新阶段进行规划是正课开始前我的首要目标,在疫情当下的这一年,面对网络课程的新形式也面对未知,让自己尽可能地适应进度、吸收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过程。语言班结课考核感悟之前通过视频形式进行了关于语言班的分享,这里再把后续的一些进展继续向大家进行分享。△分班形式课程内容这是我一开始收到的语言班Offer的阶段安排。在Term3阶段,各班同学的专业构成并没有明显的规律,甚至更像是把更多种类的专业的同学放进一个小班级中——有学食品营养的、时尚管理的,也有学教育的传媒的商科的。但Term4就不同了,以我来讲,我的前四周课程叫做“LanguageforSocialScienceandArts”,而后六周的课程叫做“LanguageforArtsandHumanities.”。其中分班模式最细致,各班之间也最不相同的就是最后六周的课程:前面10周,所有专业入读Level3课程的同学都是混在一起分班、上课、考试;Term4的前四周,不同种类的语言课程基本仍保持相同进度,只是考核的具体科目有所不同(比如我们这个类型的前四周考核形式是录制一段小组pre+文本分析,商科的语言班是posterpre+诊断性写作);但到了最后六周,当我们这个类型的语言班已经在第三周进行了最终的individualpresentation考核的时候,其他类型语言班接到的通知则是第五周才进行grouppresentation的考试。后十周的分班更侧重于相似学科、相似专业,我们所学习的理论、方法也更适用于各自的专业。也有一些适用于全部学科的知识:例如criticalthinking理论对于所有学科都有用,但creativity的相关方法则更适用于我们这个类型的语言班课程(我们的专业基本为表演类、艺术类、设计类、创造类等)。△考核形式感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语言课程的考核模式各有不同。在这里为大家介绍的是我在语言班学习的二十周时间里,所经历过的考核形式:Term3即前十周:第一部分(占40%):2-3人小组presentation,选择一个全球性的话题,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在论述解决方法时需要用到专业异同点。第二部分(占60%):词论文,论述“growth”在自己专业中的体现。LanguageforSocialScienceandArts(Term4前四周):第一部分:3~4人小组录像形式提交给定主题且给定必须回答的问题的presentation,最后tutor会用一节课时间放映本班各组的录像并请同学们提问,同时tutor也会进行提问。第二部分:一篇词文本分析(有示例),文本需要与自己学科相关,类型不限。LanguageforArtsandHumanities(Term4后六周):第一部分(占30%):个人presentation,要求选择一个学科相关“text”,presentation主题即为介绍这个text,并且给定了必须要展示在presentation中的几个问题。第二部分(占70%):词论文,基于一个text(这个text可以与presentation中的相同,也可以不同),阐述自己对核心readinglist中一些理论的理解。经历过这几次考试之后,我个人觉得最困难的是Term3的考核,因为当时对于我而言,是在利兹语言班经历的第一次大型阶段性测试,由于对软件操作不熟练(尤其是OneNote),我花费了非常长的时间才适应了课程,适应之后又要追赶比我更早适应的同学的进度,加上之前没有进行过英文的academicwriting,写论文的时候心情就很慌乱,但因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量地做足了努力,所以即便感到困难,最后也顺利通过了。更值得一提的是,Term3的考核我是擦边通过的,而Term4所设定的通过标准足足比Level3高了5分。但由于后十周,我完全适应了课程,也根据经验总结出了自己的节奏和方法,同时不断在课程的进程中提升自己(例如课后听BBCNews,跟读TED,主动预约languagezone的一对一口语练习活动,上课基于自己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回答问题,以正确的阅读方法完成readinglist中的每一篇文章),最后Term4的考核,我不但顺利达到了通过标准,还比通过线高出了一段分数。所以,在我看来,语言班的模式、形式都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语言班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如何获取、如何吸收,得到了怎样的进步,掌握了怎样的技能,又变得有多么适应英语这个未来一年上课、研究都要用到的语言,换句话讲,这一切,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正课难度分班形式结束了语言班课程,我们没有过多时间调整就要正式开始正课,在正课开始前,总结语言班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为正课制定规划、目标与合理的学习节奏又一次提上日程。虽然加上语言班英国研究生也仅仅只有一年半的学习时长,但我们需要经历的是一个不断在适应、调整的过程。当我完善这篇分享的时候,正课已经开始两天了,因而感受到了正课与语言班非常大的不同,也借由文字展示给大家。对于语言班和正课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心态。如果说语言班开始的不适应更多是由于先前长时间脱离学习环境(语言班开始时距离我大学毕业已经有快两年的时间了),加上对自己的英语和软件操作(语言班网课用的软件是Teams和Zoom,而国内的朋友更加适应的是腾讯会议等国内软件)都没有太多的信心,那么正课带来的不适应则是真的会觉得“内容很难”的感受。前文提到,我认为自己在半年的语言课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以前不敢开口说话,后来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和外国老师练习口语,也更加习惯主动表达自己,就连前半个阶段结束时觉得最耗费时间精力、完成过程最困难的学术写作,也在后半阶段课程论文的顺利完成中找到了一些成就感,所以结束语言班考核的我,其实是抱着正课也无所畏惧的信心,等待9月28日(第一节正课的开始时间)的到来的。结果第一节课就觉得难度突然被提上来了一大截,语言班每天的课程前,我们都要完成当天的independenttasks,有些时候任务很多很杂,但是只要认真读其中的讲解,顺利并正确地提交答案是没有难度的。然而正课的课前准备,包括但不仅限于lecture、reading、thinking等,乍一看和语言班的独立学习任务也没有什么区别,但真正点开就会发现,这些任务包含大量专业相关知识,更涵盖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因而这些任务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比如我们第一天上的两小时课,这一门课是与最终的毕业论文挂钩的,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毕业论文可用的研究方法,并初步给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选题。与本科专业课由老师讲授为主不同,master的课程都更接近于,或直接被定义为seminar,因此我们要分享自己的经历、提出自己的问题,而这些前提都是看懂课前的lecture和reading。所以第一节课结束之后,我和一些同学都一致感受到不适应,因为我们并没有很透彻地理解lecture和reading里面的内容。当然,这样的心态是需要调整的,如果我们第一节课就能够对所有定义、理论都明白得非常非常透彻,那么未来一年也就不需要不断在seminar中与老师进行交流了,因而,快速适应节奏、快速提升自己是需要的,同时保持积极心态,真正变得不惧怕难度的提升,也是必须的。关于上课的形式,我们专业的学生是很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0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