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尚 >> 时尚资源 >> 让自己变ldquo时尚rdquo
这是丁的第期推送
每周一三五七晚8点更新
▼
-时尚反思-
看我们文章的读者,一定是对生活有追求,同时又有一定消费力和审美力的群体,因为当我们开始向往“时尚”,就早已脱离马斯洛需求底端了。
在追求“时尚”的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不断试错、总结。当然期间可能也会不可避免地做过一些让自己后悔的决定。
那今天正好借着小推广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的反思。
如果你正好身处某条我曾经走过的弯路上,能从中获得参考,那也是值得彼此庆贺的一件好事。
7年前,我是什么样的审美?
7年前我刚工作,非常不好意思地说,那时候我的审美就是大牌土味审美。刚刚拥有挣钱购衣的自由,再加上当时流行的名媛风,我从一开始就跟风入手大牌。买的 个包包是GUCCI的老花托特,第二个是千颂伊同款Burberry,预算有限,买了这种基础款。但因为是大牌,自己心里可喜欢了。▲但现在看全是不贴合年龄的糟糕审美。
过年的时候买了Maxmara的大衣,搭配LV的红围巾,Fendi的秀款包包,觉得自己穿得优雅又有品质。▲但现在看全是无意义的品牌堆砌。总结那时候的穿衣,可以说是迷信大牌,偏好logo,觉得只要拥有 品,就是时尚。为什么我会有那样的审美心态呢?回想了一下,可能 个原因是,那时候的大环境就是买 品就要买logo款,觉得这是有品味的象征。比如现在在日本的中古店里,最常见的包包就是LV的speedy。▲为了节约展示空间,不同尺寸的speedy都被叠了起来。一点都没有“ 品”的架子。在日本泡沫经济的那些年,日本女性经常出国购买 品。法国制造的LV手袋约有70%左右的销售额来自当时的日本女性。这类有明显品牌辨识度的包型,既有LV的Monogram印花,价格又不那么昂贵,无疑成了当年在日本 的包型。所以同理,早几年的中国街头,最常见到的也是这一类包。
第二个原因可能就是懵懂的虚荣心。
最早我对这些大牌具体意味着什么也没有概念。大三的时候背了一个亲戚从美国带回来的Coach新款包包,拎出去被年长几岁的女生羡慕,夸赞。那时候才意识到原来 品可以让自己获得别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1.html